神铸利刃·装备养成活动门户

一闻就倒的迷药真的存在? 一位女医生亲自试验,后来结果如何?

男人询问其要不要香水化妆品,

她看到里面是报纸包着东西,

但是对方在迅速打开袋子后便离开。

随后该女子突然全身发麻,心跳加快,身体开始瘫软。

“我意识到被下迷魂药了”。

她赶紧向离自己10多米的鞋店求救,

并向警方报案,

随后该嫌疑男子被警方带走。

此事很快在网上得以发酵,

不少网友说自己在当地其他大型商超附近也碰到过“卖香水的男子”。

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但很快,当地警方就这类“迷药案件”做出了辟谣。

经查,现场推销人员郭某某(男,45岁)所推销香水系仿冒某名牌香水。

经检验,该男子所贩售的假冒香水中,均未含致幻剂、兴奋剂等常见毒品及常见安眠药成分。

报警人毛发血液样本、尿液及所喝奶茶,经检验也均未见麻醉成分。

其他在场被推销女性,

也都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

更不存在什么“一闻就倒”的状况。

如此看来,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故事,

竟是一个不加核实、移花接木的谣言。

虽然谣言及时得到了遏制,

但人们心中对于迷药却更加恐惧了,

有关迷药的言论也愈发胆战心惊,

人们的安全神经也比之前紧绷了不少。

但是,迷药的威力真的那么离奇吗?

真的会一闻就晕吗?

现实中的迷药其实就是麻醉药,

分为摄入类、注射类以及接触类这三种。

“迷药”的叫法也五花八门,

有“听话水”、“乖乖水”、“神仙水”、“迷奸粉”等。

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喷雾型、挥发型、香烟型、液体接触型、粉末接触型等,

喷雾型迷药

比较常见“迷药”成分主要包括三唑仑(我国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氟硝西泮(我国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GHB(我国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氯胺酮(我国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等。

三唑仑

氟硝西泮

GHB

氯胺酮

摄入类就是放在食物或者酒水中,

通过口腔进入人体。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中的罪犯都是通过这一手法作案。

注射类就是针筒这一类,

这一类往往针对的是落单女孩。

而接触类就比较多了,像拍一拍肩、用毛巾捂住口鼻、喷香水这些都属于接触类。

吸入式迷药或麻醉药一般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

再到达血液,穿越血脑屏障到达大脑,

使患者出现昏迷。

吸入式麻醉药中,七氟烷和乙醚麻醉效果都比较好。

七氟烷属于吸入性全麻药,是医院高危管制药品。

相比于乙醚,七氟烷的麻醉效果要更好。

但这种级别的迷药,真的一闻就能中招吗?

为了测试迷药的效果,有位女医生亲身试险。

女医生拿着一瓶七氟烷,在毛巾上倒了少许。

随后,就用毛巾捂住了自己的口鼻。

最开始的时候女医生并没有什么反常的举动出现。

但当计时器到了第15秒的时候,

女医生身体突然出现了轻微而晃动。

这个时候女医生示意大家,她意识还是清醒的。

到了第40秒的时候,女医生晃动的幅度特别大。

又强撑着差不多20多秒后,她整个人彻底晕倒了。

到这里视频并没有结束,女医生仍旧处在昏迷状态中。

几分钟之后,她才逐渐恢复了意识,缓缓地醒了过来。

虽然他的这种做法引来了社会各界的批评,

但她至少证明了一点,那就是:

即便是七氟烷这样的“麻醉高手,也达不到“一闻就倒”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麻醉药起效有两个必备条件。

一是麻醉剂的浓度要足够高,

二是要有足够的麻醉时间。

以七氟烷为例,在临床上,

以8%高浓度的七氟烷做麻醉诱导时,

患者在佩戴密闭性良好的面罩情况下至少也需要40秒后,

意识才能逐渐消失。

乙醚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麻醉类药物。

1846年美国牙医莫顿第一次将乙醚用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后来莫顿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第一个麻醉装置

——乙醚雾化器。

并进行了第一个公开的无痛手术。

而乙醚的药效,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挥出来。

而且不像七氟烷那样没有刺激性气味,

乙醚的气味很容易被人察觉到不对劲。

更何况在露天的室外环境下,

麻醉效果更不可能成立。

因此,迷药“一闻就倒”确实是危言耸听了。

不过,虽然“一闻就倒”的迷药不太可能实现,

但“一喝就倒”的迷药却时常有。

口服的麻醉药几乎都是小颗粒或粉末状,

放在水或饮料中会迅速融化。

这种类型的麻醉药,

如果不是在正规医疗机构使用,

都视为非法药物,

甚至可以归为新型毒品。

这种迷药经常出现在各种娱乐场所,像KTV、酒吧等,

不法分子会趁人不注意把这些迷药放进受害者的饮品里。

因为这种麻药很容易溶解,

也没有特别异常的气味,

所以被投放后十分不易被察觉,

这样很多放松警惕的人就会轻易中招。

饮用后30分钟后就会晕倒,

失去行动能力,任人摆布。

很多新闻中的罪犯都是通过这一手法作案。

那么,为什么那个男人贩卖的香水,

会让人闻一下就感觉头晕目眩、浑身无力呢?

具体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劣质香水的材质问题

劣质香水使用的化学材料非常不合格,

这种香水使用的材料会产生毒素,

会通过散发的气味进入呼吸系统,刺激性很强。

吸入这种香水的气味后,经过血液循环到全身,

就会出现头疼、呼吸困难、胸闷等异常反应,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身体的正常代谢。

个人体质问题

和“晕车”、“晕船”类似,

很多人其实也会“晕香”。

当闻到某种香气时,身体开始出现不适,

头晕,昏沉,甚至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产生晕香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

一、香味太浓烈

当暴露在高浓度的某些香味中时,

无论你原本是否喜欢,

都有可能感受到些许晕香的症状。

二、个人嗅觉喜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嗅觉雷区,

对于香水也是如此。

三、身体状况

有些人在特定状态下(感冒,吃太饱,烦闷等),

吸入过多的香气导致头晕加剧。

四、环境因素

电梯间、办公室这种相对小而封闭的空间,

这些地方大多空气流通较差,

放大香水中的某一种气味,

就会出现晕香。

五、其他原因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因素。

或许是先前身体就已因为其他原因而产生了不易察觉的不适,

只不过后续恰巧又吸入了香水的气味,

从而香水就成了“背锅侠”。

总结

根据现有的研究分析,

大家对迷药还是有些过于神话,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觉得万事大吉。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仍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不单独到酒吧、舞厅等场所,

尽可能与可信任的人结伴而行。

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物,

饮料在短时间离开后也不要再喝,

对陌生人保持足够警惕。

加强自身对相关药物的知识储备,

自觉遵守法律,不购买、不使用类似违禁药品。

如若不小心中招,

一定要趁药效发挥前意识清醒的期间,

第一时间想办法自救。

比如说及时拨打报警电话,

制造响动引起周边人注意等。

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所谓的麻醉剂,

时刻确保自己的安全,

不轻易听信谣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